老年之养生食疗
发布时间:2024-10-10 点击:571
中医学认为,随着年龄的增长,脏腑功能、气、血、精、津液均逐步衰退,脏腑生理功能的逐步衰退更为突出,年老脾胃气衰,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皮肤失于濡润,故焦枯而多皱纹;运化力弱,故容易出现食后消化不良,或便秘之症。脾主肌肉,脾虚则运化功能减弱,营养吸收不足,故老年人多见肌肉渐消,体重下降,体力活动逐渐衰退。《内经》有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,这样才能常“持满”而时“御神”。老年的饮食宜清淡,膏粱厚味之品不可多吃,老年应培脾护胃法扶正,运用食疗方法健体。
饮食有节,定时定量,人类从最初“茹毛饮血”的年代开始,便将食物作为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障,那时候能吃饱是一种奢望。社会发展到现在温饱已不成问题了,但营养过剩,导致肥胖、糖尿病、痛风、脂肪肝等“富贵病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。必须认真对待,一定要遵循饮食有节的原则。
(1)过食量。
过食量易伤身,饮食过量最直接的结果,就是损伤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《千金要方》言:“夫在身所以多痰,此皆由……饮食不节故也。”说的就是饮食过量、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脾胃功能,脾虚则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,造成水湿停滞,并化生痰,然后变生全身多种疾病。比如肥胖,很多人都是因为吃得多,动得少,导致营养过剩,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,带来脂肪肝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一系列与肥胖相关的疾病。中医认为,“肥人多痰”,体型肥胖者,往往有痰湿停滞体内。古代养生学家很早就提出,吃饭要吃七分饱。孔子也主张“食无求饱”“节食安胃”。
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指出:“饮食过多,则结积聚;渴饮过多,则成痰癖”。意思是说,饮食过量,就会积聚在体内,形成湿、浊、痰、热等致病因素,阻滞气血,形成瘀血或郁结成块,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。可见饮食过量对身体并无好处,反而可能损害健康。
《饮膳正要》指出:“善养生者,先饥而食,……食欲数而少,不欲顿而多。”意思是提倡饿了之后再吃,少食多餐。因此,吃饭要遵照吃七分饱的原则。
(2)吃得慢,吃得少,怎样控制好饮食量呢?
有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就是放慢吃饭的速度,细嚼慢咽。因为,胃向大脑传达“吃饱了”的信息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,吃得太快,等到感觉饱了的时候,往往已经吃得太多了。如果能吃得慢些,等大脑意识到吃饱了的时候,实际摄入的食物就会比平时少些。而且,细嚼慢咽可以促进人体消化液的分泌,能够更充分地消化食物。咀嚼越细,食物对食管、胃黏膜的刺激就越小,这样就会降低因黏膜损伤引起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。
(3)定时间,要规律。
如果到了吃饭时间,却因为忙于工作或某些其他的原因没有吃饭,而胃酸仍然按照平时的规律照常分泌,这个时候没有食物被胃酸消化,胃酸就会反攻人体自身的胃黏膜,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腹痛、消化道溃疡、溃疡出血、甚至穿孔等一系列问题。如果三餐不定时,没有规律,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,导致胃病的发病率很高。起初可能只是表现为胃中嘈杂、口苦、口臭、胃胀等,最后发展越来越严重,甚至消化道出血,出现吐血、黑便等现象,以及溃疡穿孔引起腹膜炎,危及生命。可见,仅仅饮食不规律这样一个小小的坏习惯,逐渐演变,长期下来,最后也可能成为要命的事,所以我们不可小看这一问题,平时一定要注意三餐定时、适量,养成良好的规律饮食习惯。
《诗经》曰:“羹者,五味调和”。五味调和,营养均衡,是现在我们经常强调的健康饮食的重要原则。
蒋光明